【保健】疲劳可能是大病信号
2019-12-02

现代社会中 ,每个人都被快节奏推动着 ,从孩童到中老年人 ,似乎人人都蒙受了来自学业、事业、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 ,疲劳对健康的危害也愈加明显。今天我们就教各人如何反抗疲劳这个隐形“杀手”。

老觉得累 ,别忽视

2017年 ,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宣布数据显示 ,我国每年约55万人发生心脏骤停并死亡 ,相当于不到1分钟就有1人猝死。有研究发现 ,大多数猝死者生前都经历过连续加班和异常疲劳。2018年 ,一项针对上海某中学结业班学生的视察显示 ,96.59%的学生有下午打瞌睡、提不起精神的现象;81.23%的学生头昏脑胀、记忆力下降。中年人更是因家庭、事业双重压力而疲惫不堪 ,数据显示 ,多数会七成白领都处于“过劳”状态 ,他们平均每天事情10小时以上 ,连续出差、加班 ,回家还要照顾老人和孩子 ,恒久睡眠不足、三餐不定 ,处于面色暗哑、头疼胸闷、易怒急躁的状态 ,自嘲为“被累倒的一代”。

疲劳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的。在病理性疲劳中 ,有一种最易被人们忽视的疾病 ,1987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将其正式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据统计 ,全球至少1700万人受到该疾病影响 ,20~50岁的中青年较多。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在上海、北京、广州等10个多数会开展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初法式查显示 ,各都市人群慢性疲劳综合征患病率约为10%~25% ,且大多数患者患病时间在一年半以上 ,30%左右的人竟有长达5年的疲劳感。

一般来说 ,连续3~6个月不缓解的疲劳 ,并陪同低热或淋投合肿大 ,或其他系统的紊乱或损害 ,如脱发、睡眠障碍、体重增加或减少、厌食、腹泻等全身多部位不适的 ,可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这类人由于免疫功效下降和身体内致敏因素增加 ,容易发生种种熏染、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患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风险都比健康人群高 ,而且患癌症和抑郁症的几率也随之升高。但统计结果显示 ,只有6%的慢�;颊呔驼锕� ,绝大多数患者认为这不是病 ,更有一部门人因睡眠障碍而自作主张乱服安息药 ,造成严重的药物依赖 ,这部门人最终极易生长成为棘手的慢性疼痛患者——心因性疼痛。因此 ,识别并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非常重要。


不要把疲劳拖成病

除了慢性疲劳综合征 ,有些消耗性疾病也会造成病理性疲劳。一些疾病会导致机体代谢异�;蚬认哪芰� ,从而导致人体容易发生疲劳感。专家提醒 ,身体疲劳还应警惕以下几类疾病。

1.心血管疾病。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许顶立说:“急性心梗、心衰和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岱浩鸩幻髟虻娜菀灼@汀⑼吩巍⑼吠础⑵戎⒆�。”《美国心脏协会杂志》近日宣布的研究也显示 ,易疲劳人群患心脏病的风险更高。尤其是一些患者恒久感应疲劳 ,但经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却无明显心脏瓣膜疾病或心肌缺血 ,应由医生进一步检查诊断以明确病因。

2.糖尿病。解放军总医院内排泄科副主任医师杨庆国体现 ,几乎所有糖尿病患者最初都市感应疲劳乏力 ,但这种早期症状常被忽略 ,误以为是生活压力大、事情太累等原因造成 ,导致很多人的血糖未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因此 ,有糖尿病高危因素 ,如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家族史等人群 ,随着年龄增长泛起疲劳、乏力症状时 ,一定要警惕糖尿病 ,尽早到医院就诊。

3.癌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美国“癌症网站”2016年总结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等机构的研究数据后提示公众 ,睡眠、休息富足的情况下 ,仍恒久感受疲劳的人群 ,需要警惕癌症、贫血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甲状腺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好习惯 ,破解疲劳的要害

排除疾病导致的疲劳 ,生理性疲劳在人群中更为普遍 ,通常发生于中青年人群 ,一般由压力过大、剧烈运动、睡眠不足、不科学减肥等主观原因以及天气、季节等客观因素引发 ,一般适当休息后便可缓解。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侃体现 ,疲劳对人的影响一般分为两个条理 ,轻度疲劳会导致身体不适和认知能力下降 ,重度疲劳可能造成心理问题和社会适应能力障碍等。许顶立建议 ,恒久疲劳人群需要重视从运动、睡眠、饮食、心理等多方面进行调整 ,须要时还可通过中医调治、辨证治疗逐步改善。

1.坚持锻炼 ,赶走疲劳。美国乔治亚大学研究发现 ,久坐会让人感受很累 ,每周坚持锻炼3次 ,每次运动20分钟 ,能有效赶走疲劳 ,而且运动还有助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 ,提升机体免疫力。

2.规律作息 ,定期体检。保证富足睡眠、规律作息是抗疲劳的要害。建议各人养成午睡习惯 ,但时间最好不要凌驾半小时。另外 ,无论老年人还是中青年人 ,都要保证每年体检一次 ,以便对疾病早诊早治。

3.饮食规律 ,营养均衡。饮食上要尽量做到多样、均衡 ,远离“垃圾食品”。建议适量多吃些牛肉、深绿叶蔬菜、坚果等含铁富厚的食物。因为缺铁会降低人体内血液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能力 ,导致人泛起思维迟钝、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另外 ,缺水也会降低氧气和营养物质在血液内的输送能力 ,进而导致人体感受疲倦 ,所以成年人每天至少需饮用1.5 升水 ,建议少量多次饮用 ,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

4.心情愉悦 ,别太较真。张侃体现 ,要防止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 ,就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培养自己坚强、乐观、开朗、幽默的性格 ,不必过于追求完美 ,凡事别太较真。同时 ,应注意培养广泛的兴趣 ,感应焦虑时要学会积极调治 ,好比短期旅游、爬山远眺、跳舞唱歌、摄影绘画等都是缓解疲劳的好要领。

【保健】疲劳可能是大病信号

现代社会中 ,每个人都被快节奏推动着 ,从孩童到中老年人 ,似乎人人都蒙受了来自学业、事业、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 ,疲劳对健康的危害也愈加明显。今天我们就教各人如何反抗疲劳这个隐形“杀手”。

老觉得累 ,别忽视

2017年 ,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宣布数据显示 ,我国每年约55万人发生心脏骤停并死亡 ,相当于不到1分钟就有1人猝死。有研究发现 ,大多数猝死者生前都经历过连续加班和异常疲劳。2018年 ,一项针对上海某中学结业班学生的视察显示 ,96.59%的学生有下午打瞌睡、提不起精神的现象;81.23%的学生头昏脑胀、记忆力下降。中年人更是因家庭、事业双重压力而疲惫不堪 ,数据显示 ,多数会七成白领都处于“过劳”状态 ,他们平均每天事情10小时以上 ,连续出差、加班 ,回家还要照顾老人和孩子 ,恒久睡眠不足、三餐不定 ,处于面色暗哑、头疼胸闷、易怒急躁的状态 ,自嘲为“被累倒的一代”。

疲劳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的。在病理性疲劳中 ,有一种最易被人们忽视的疾病 ,1987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将其正式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据统计 ,全球至少1700万人受到该疾病影响 ,20~50岁的中青年较多。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在上海、北京、广州等10个多数会开展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初法式查显示 ,各都市人群慢性疲劳综合征患病率约为10%~25% ,且大多数患者患病时间在一年半以上 ,30%左右的人竟有长达5年的疲劳感。

一般来说 ,连续3~6个月不缓解的疲劳 ,并陪同低热或淋投合肿大 ,或其他系统的紊乱或损害 ,如脱发、睡眠障碍、体重增加或减少、厌食、腹泻等全身多部位不适的 ,可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这类人由于免疫功效下降和身体内致敏因素增加 ,容易发生种种熏染、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患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风险都比健康人群高 ,而且患癌症和抑郁症的几率也随之升高。但统计结果显示 ,只有6%的慢�;颊呔驼锕� ,绝大多数患者认为这不是病 ,更有一部门人因睡眠障碍而自作主张乱服安息药 ,造成严重的药物依赖 ,这部门人最终极易生长成为棘手的慢性疼痛患者——心因性疼痛。因此 ,识别并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非常重要。


不要把疲劳拖成病

除了慢性疲劳综合征 ,有些消耗性疾病也会造成病理性疲劳。一些疾病会导致机体代谢异�;蚬认哪芰� ,从而导致人体容易发生疲劳感。专家提醒 ,身体疲劳还应警惕以下几类疾病。

1.心血管疾病。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许顶立说:“急性心梗、心衰和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岱浩鸩幻髟虻娜菀灼@汀⑼吩巍⑼吠础⑵戎⒆�。”《美国心脏协会杂志》近日宣布的研究也显示 ,易疲劳人群患心脏病的风险更高。尤其是一些患者恒久感应疲劳 ,但经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却无明显心脏瓣膜疾病或心肌缺血 ,应由医生进一步检查诊断以明确病因。

2.糖尿病。解放军总医院内排泄科副主任医师杨庆国体现 ,几乎所有糖尿病患者最初都市感应疲劳乏力 ,但这种早期症状常被忽略 ,误以为是生活压力大、事情太累等原因造成 ,导致很多人的血糖未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因此 ,有糖尿病高危因素 ,如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家族史等人群 ,随着年龄增长泛起疲劳、乏力症状时 ,一定要警惕糖尿病 ,尽早到医院就诊。

3.癌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美国“癌症网站”2016年总结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等机构的研究数据后提示公众 ,睡眠、休息富足的情况下 ,仍恒久感受疲劳的人群 ,需要警惕癌症、贫血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甲状腺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好习惯 ,破解疲劳的要害

排除疾病导致的疲劳 ,生理性疲劳在人群中更为普遍 ,通常发生于中青年人群 ,一般由压力过大、剧烈运动、睡眠不足、不科学减肥等主观原因以及天气、季节等客观因素引发 ,一般适当休息后便可缓解。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侃体现 ,疲劳对人的影响一般分为两个条理 ,轻度疲劳会导致身体不适和认知能力下降 ,重度疲劳可能造成心理问题和社会适应能力障碍等。许顶立建议 ,恒久疲劳人群需要重视从运动、睡眠、饮食、心理等多方面进行调整 ,须要时还可通过中医调治、辨证治疗逐步改善。

1.坚持锻炼 ,赶走疲劳。美国乔治亚大学研究发现 ,久坐会让人感受很累 ,每周坚持锻炼3次 ,每次运动20分钟 ,能有效赶走疲劳 ,而且运动还有助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 ,提升机体免疫力。

2.规律作息 ,定期体检。保证富足睡眠、规律作息是抗疲劳的要害。建议各人养成午睡习惯 ,但时间最好不要凌驾半小时。另外 ,无论老年人还是中青年人 ,都要保证每年体检一次 ,以便对疾病早诊早治。

3.饮食规律 ,营养均衡。饮食上要尽量做到多样、均衡 ,远离“垃圾食品”。建议适量多吃些牛肉、深绿叶蔬菜、坚果等含铁富厚的食物。因为缺铁会降低人体内血液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能力 ,导致人泛起思维迟钝、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另外 ,缺水也会降低氧气和营养物质在血液内的输送能力 ,进而导致人体感受疲倦 ,所以成年人每天至少需饮用1.5 升水 ,建议少量多次饮用 ,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

4.心情愉悦 ,别太较真。张侃体现 ,要防止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 ,就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培养自己坚强、乐观、开朗、幽默的性格 ,不必过于追求完美 ,凡事别太较真。同时 ,应注意培养广泛的兴趣 ,感应焦虑时要学会积极调治 ,好比短期旅游、爬山远眺、跳舞唱歌、摄影绘画等都是缓解疲劳的好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