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医署为古代医疗和医学教育机构,始建于南北朝时期,隋唐臻于完备,唐代的太医署是已知世界历史上建立时间最早、建制规模最大的医药学校,而且唐代太医署中的医学生凭据专业实行分科教学,所学课程、学业时间及考试制度也逐步规范化,为中医的传承与生长做出了巨大孝敬。
1、人员设置
唐太医署实际上可视为中央医科大学,属太常寺主管,在行政管理上有太医署令二人,相当校长,卖力全面领导之责。另有丞二人,相当副校长,协助太医署令之事情;府二人、史二人、医监四人、医正八人、掌固四人等,为协助校长分管教务、文书、档案和庶务等事情。
2、医学教育
医学教育部门,分为医学教育和药学教育。医学教育设四个科系,医学系之体例有博士2人,助教2人,医师200人,医学生120人;推拿系有推拿博士20人,推拿师120人,推拿生100人;同时还设有咒禁博士2人。在药学教育方面有主药2人,药园师2人及药园生若干。据统计,在隋代所设医学校之师生最多时达580多人,可知其时学院式医学教育已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尤其在推拿医生的培养方面特别突出,其体例中推拿博士一职多达20人,推拿师120人,学生100人,这是整个封建社会绝无仅有者,结合隋炀帝命令集体编撰的《诸病源侯论》这部医学理论专著,虽然并岂论述疾病的医疗要领和技术,但却详述了许多疾病的推拿导引等医疗技术和要领。
3、教学学制
太医署的学制十分严格,据《唐六典》记载,体疗科修业期为七年;疮肿、少小科修业期为五年;线人口齿科修业期为四年;角法修业期为三年。“学生初入学,皆行束修之礼,礼于师,其束修三分入博士,二分助教。以每年国子监所管学生,国子监试。州县学生,当州试,并选艺业优良者为试官。其试者,通计一年听受之业,口司大义十条,得八以上为上,得六以上为中,得五以下为下。及其学九年不贡举者并解退”。太医署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考核更为严格,在原则上虽也指出“其考试登用,如国子监之法”,但又在注解中强调:“诸医针生读本草者即令识药形而知药性;读明堂者即令检图识其孔穴;读脉诀者即令递相诊候,使知四时浮沉涩滑之状;读素问、黄帝针经、甲乙、脉经,皆使精熟”。
4、课程设置
唐太医署的课程设置和学业教育要领也是很有特点的,既集中进行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又很重视凭据差异分科进行专业技术课程的小班教学要领,同时很注意学生实际临床操作技艺的培养,在配合基础学科考试及格的基础上,才可以加入分科学习。所谓“诸医生既读诸经,乃分业教习”。
以上不难看出,唐代学校式医学教育模式为后世所沿袭,对中国医药学的生长、医学人才的培养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太医署为古代医疗和医学教育机构,始建于南北朝时期,隋唐臻于完备,唐代的太医署是已知世界历史上建立时间最早、建制规模最大的医药学校,而且唐代太医署中的医学生凭据专业实行分科教学,所学课程、学业时间及考试制度也逐步规范化,为中医的传承与生长做出了巨大孝敬。
1、人员设置
唐太医署实际上可视为中央医科大学,属太常寺主管,在行政管理上有太医署令二人,相当校长,卖力全面领导之责。另有丞二人,相当副校长,协助太医署令之事情;府二人、史二人、医监四人、医正八人、掌固四人等,为协助校长分管教务、文书、档案和庶务等事情。
2、医学教育
医学教育部门,分为医学教育和药学教育。医学教育设四个科系,医学系之体例有博士2人,助教2人,医师200人,医学生120人;推拿系有推拿博士20人,推拿师120人,推拿生100人;同时还设有咒禁博士2人。在药学教育方面有主药2人,药园师2人及药园生若干。据统计,在隋代所设医学校之师生最多时达580多人,可知其时学院式医学教育已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尤其在推拿医生的培养方面特别突出,其体例中推拿博士一职多达20人,推拿师120人,学生100人,这是整个封建社会绝无仅有者,结合隋炀帝命令集体编撰的《诸病源侯论》这部医学理论专著,虽然并岂论述疾病的医疗要领和技术,但却详述了许多疾病的推拿导引等医疗技术和要领。
3、教学学制
太医署的学制十分严格,据《唐六典》记载,体疗科修业期为七年;疮肿、少小科修业期为五年;线人口齿科修业期为四年;角法修业期为三年。“学生初入学,皆行束修之礼,礼于师,其束修三分入博士,二分助教。以每年国子监所管学生,国子监试。州县学生,当州试,并选艺业优良者为试官。其试者,通计一年听受之业,口司大义十条,得八以上为上,得六以上为中,得五以下为下。及其学九年不贡举者并解退”。太医署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考核更为严格,在原则上虽也指出“其考试登用,如国子监之法”,但又在注解中强调:“诸医针生读本草者即令识药形而知药性;读明堂者即令检图识其孔穴;读脉诀者即令递相诊候,使知四时浮沉涩滑之状;读素问、黄帝针经、甲乙、脉经,皆使精熟”。
4、课程设置
唐太医署的课程设置和学业教育要领也是很有特点的,既集中进行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又很重视凭据差异分科进行专业技术课程的小班教学要领,同时很注意学生实际临床操作技艺的培养,在配合基础学科考试及格的基础上,才可以加入分科学习。所谓“诸医生既读诸经,乃分业教习”。
以上不难看出,唐代学校式医学教育模式为后世所沿袭,对中国医药学的生长、医学人才的培养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