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子莫如母 ,《史记》里三位伟大的母亲
2019-10-23


1.png

1856年10月23日 ,英军海军借口“亚罗号事件”悍然发动进攻 ,正式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918年10月23日 ,熊希龄、蔡元培、张謇等人提倡组织建立和平期成会。

1953年10月23日 ,第一届全国工商联代表大会召开。

1963年10月23日 ,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农业银行。

2018年10月23日 ,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知子莫如母 ,《史记》里三位伟大的母亲


历史是男人写的 ,历史也是女人写的 ,历史是男人和女人配合书写的 ,而且有时女人比男人写得更为精彩 ,更为感人 ,也越发璀灿。知子莫如母 ,今天小编带你了解《史记》里三位伟大的母亲。


卒母之明

吴起是卫国人 ,吴起作为一个将领 ,他的饮食与衣着 ,全都跟士卒中最下级的相同。晚上睡觉的地方 ,不加铺盖 ,行军的时候 ,不骑马搭车 ,亲自背粮食 ,一切都跟士卒同甘共苦。有位士卒长有毒疮 ,吴起亲自为他吸出脓汁。这个士兵的母亲听了这个消息 ,不禁失声痛哭起来。旁人不解地问:“你的儿子 ,只是一个兵卒 ,而贵为上将的吴起亲自为他吸出溃疮的脓汁 ,你为何反而哭起来了呢?”那名士兵的母亲解释说:“这个你们就有所不知了 ,往年吴公也曾为我孩子的父亲吸过脓疮 ,孩子父亲为酬金他的恩义 ,在战场上 ,格外卖力杀敌 ,死在敌人手里。现在 ,吴公又为他的儿子吸吮脓疮 ,我不知道这孩子又会为他卖命战死在哪里了。因此我要为他而哭。”

吴起原来是卫国人 ,少居里中 ,以击剑无赖 ,为母所责。起自啮其臂出血 ,与母誓曰:“其今辞母 ,游学他方 ,不为卿相 ,拥节旌 ,乘高车 ,不入卫城与母相见!”吴起在外地求学期间 ,母亲去世 ,吴起不去奔丧 ,仰天三号 ,旋即收泪 ,诵读如故;吴起初在鲁国为将 ,鲁齐交恶 ,吴起娶齐国妻 ,为了杜绝鲁国人的猜疑 ,杀妻自证;后吴起在鲁国不被重用 ,又由鲁国窜至魏国 ,再由魏国窜至楚国 ,一人而事三主。这样一个不孝、不仁、不忠之人 ,一个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至上的人怎会把国家和士兵的利益放在心上 ,所以这样的人虽有一些善行义举 ,也完全是权宜之计 ,或骗人的花招。

至于说预知了其儿子的命运 ,这更是这位母亲的过人之处。虽然司马迁在文中没有交待其儿子的下落 ,但从其父亲的结局看 ,最终也逃脱不了被战争这部机器所吞噬的下场。至于说看清了战争的本质 ,虽然文字中没有直接的表述 ,但从字里行间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蛛丝马迹。这位母亲之所以要为儿子而哭 ,除了有后代情长的因素外 ,主要还是因她看清了战争的本质 ,觉得儿子死得没有须要 ,死得不值。她的这一哭除了为儿子悲凉的命运所悲痛外 ,也是对这种不义之战的一种控诉。这一点两千多年前的孟子也有同感 ,即“春秋无义战”。春秋战国期间大多数的战争无非是为了权贵们的争权夺利 ,基础没有正义可言 ,为这样的战争去死只能是轻于鸿毛。


赵母之识

赵国的上将、封为马服君的赵奢的妻子 ,是赵括的母亲。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 ,赵孝成王命令赵括取代廉颇为上将。将要出征 ,赵括的母亲呈上书信向赵王诉说道:“赵括不行以被任命上将。”赵王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赵括的母亲说:“原先我侍奉赵括的父亲时 ,孩子的父亲其时身为上将。他用自己的奉禄供养的食客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他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国王和王室贵族赐赠的钱财丝绸 ,他全部都把它们分给军吏、士医生;从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 ,就不再过问家中私事。现在赵括一日作了上将 ,面向东接受军吏的参见 ,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赵王所赐赠的金钱丝绸 ,他回家后也全部收藏起来;况且每天寻找可买的合宜的田地衡宇 ,总想扩充自己的私有。国王您认为他像他的父亲吗?父亲、儿子的心思和用心实在是相差太大了。我希望国王不要派遣赵括为上将领兵出征了吧!”赵王说:“作为赵括的母亲 ,你还是放下这事不要管了吧 ,我的计划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说:“国王您最终还是要派遣他为将的话 ,如果有了不称上将职责的情况发生 ,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赵王说:“不会连累你的。”

赵括既已领兵出征 ,取代廉颇才三十多天 ,赵军果然大北 ,赵括战死而赵军倾覆。赵王因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 ,所以最终没有加罪于她。


陈母之智

陈婴这个人 ,是过去东阳县的令史 ,居住在县城中 ,为人一向诚信谨慎 ,被称作父老。东阳县的年轻人杀掉了县令 ,相聚得两万人 ,欲拥立陈婴为王。陈婴的母亲因此对陈婴说:“自从我作了你们家的媳妇以来 ,还未曾听说你的祖先中有过职位显赫的人。现在突然获得台甫声 ,不是什么好兆头。不如依附归属于他人 ,这样 ,事情乐成了 ,仍然得以封侯 ,事情失败了 ,也容易逃亡 ,因为你不是世上被指名道姓的人物。”陈婴于是不敢称王 ,对他的军官们说:“项姓世世代代为将门 ,在楚国享有盛名 ,如今想要办大事 ,将帅就非这种人不行。我们依靠名家望族 ,灭亡秦朝更是肯定的了!”他的部下听从了他的话 ,即让队伍归项梁统帅。

面对这样的诱惑 ,平素被人称之为父老的陈婴 ,也曾有过心动 ,但在这令人激动的时刻 ,陈婴的母亲则体现得十分清醒、淡定和从容 ,她没有被眼前的利益所惑或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 ,经过一番利弊权衡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后 ,力排众议 ,果断地帮陈婴做出了坚定而明智的决定 ,即反其道而行之 ,依附归属于他人。这样事成 ,则可封侯 ,事败 ,则易于亡。

陈母之所以能做出这样一个正确而又左右逢源 ,进退有据的决定 ,主要是基于对其子陈婴的实力、其家庭的影响以及对时局的研判和掌握而做出的。正如陈母所言 ,你家过去没有出过权贵 ,你陈婴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 ,有点威望和影响也只是仅限于东阳一个弹丸之地而已 ,只是时势使然 ,才使你突然暴得台甫 ,这是不祥之兆。仅凭此既不足喜 ,也不足以乐成 ,只有依附于他人、名人才有可能保身进阶 ,即进可以封侯 ,退可以保身保家。

令人惊奇的是 ,以后时局的生长几乎完全是凭据陈母的预计而进行的。不久 ,项梁率兵过江(项梁是楚国贵族之后 ,有勇有谋 ,在楚国有很好的声誉) ,陈婴便率领东阳义军投奔了项梁 ,并和项梁一起共立熊心为楚怀王 ,陈婴任上柱国 ,封五县 ,随后与项梁一起兴兵西进 ,直击秦军。

后来项羽兵败 ,又投靠刘邦 ,战后论功行赏被封堂邑侯 ,后来又做了楚元王的丞相。在汉高祖元勋列表中 ,堂邑侯封地仅600户 ,后来增加到1800户 ,王侯中排行第86名。而与陈婴同期的其他豪门望族或自诩为王者、强者的群雄们 ,如项梁、项羽和自封为王的像什么楚王、魏王、燕王和齐王们 ,或因实力不济 ,或因不识事务 ,或因造化弄人 ,而纷纷落败 ,或昙花一现 ,或折戟沉沙 ,或死于横死。


祝好朋友长征步向三春迈 ,伟业图从四化描!


知子莫如母 ,《史记》里三位伟大的母亲


1.png

1856年10月23日 ,英军海军借口“亚罗号事件”悍然发动进攻 ,正式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918年10月23日 ,熊希龄、蔡元培、张謇等人提倡组织建立和平期成会。

1953年10月23日 ,第一届全国工商联代表大会召开。

1963年10月23日 ,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农业银行。

2018年10月23日 ,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知子莫如母 ,《史记》里三位伟大的母亲


历史是男人写的 ,历史也是女人写的 ,历史是男人和女人配合书写的 ,而且有时女人比男人写得更为精彩 ,更为感人 ,也越发璀灿。知子莫如母 ,今天小编带你了解《史记》里三位伟大的母亲。


卒母之明

吴起是卫国人 ,吴起作为一个将领 ,他的饮食与衣着 ,全都跟士卒中最下级的相同。晚上睡觉的地方 ,不加铺盖 ,行军的时候 ,不骑马搭车 ,亲自背粮食 ,一切都跟士卒同甘共苦。有位士卒长有毒疮 ,吴起亲自为他吸出脓汁。这个士兵的母亲听了这个消息 ,不禁失声痛哭起来。旁人不解地问:“你的儿子 ,只是一个兵卒 ,而贵为上将的吴起亲自为他吸出溃疮的脓汁 ,你为何反而哭起来了呢?”那名士兵的母亲解释说:“这个你们就有所不知了 ,往年吴公也曾为我孩子的父亲吸过脓疮 ,孩子父亲为酬金他的恩义 ,在战场上 ,格外卖力杀敌 ,死在敌人手里。现在 ,吴公又为他的儿子吸吮脓疮 ,我不知道这孩子又会为他卖命战死在哪里了。因此我要为他而哭。”

吴起原来是卫国人 ,少居里中 ,以击剑无赖 ,为母所责。起自啮其臂出血 ,与母誓曰:“其今辞母 ,游学他方 ,不为卿相 ,拥节旌 ,乘高车 ,不入卫城与母相见!”吴起在外地求学期间 ,母亲去世 ,吴起不去奔丧 ,仰天三号 ,旋即收泪 ,诵读如故;吴起初在鲁国为将 ,鲁齐交恶 ,吴起娶齐国妻 ,为了杜绝鲁国人的猜疑 ,杀妻自证;后吴起在鲁国不被重用 ,又由鲁国窜至魏国 ,再由魏国窜至楚国 ,一人而事三主。这样一个不孝、不仁、不忠之人 ,一个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至上的人怎会把国家和士兵的利益放在心上 ,所以这样的人虽有一些善行义举 ,也完全是权宜之计 ,或骗人的花招。

至于说预知了其儿子的命运 ,这更是这位母亲的过人之处。虽然司马迁在文中没有交待其儿子的下落 ,但从其父亲的结局看 ,最终也逃脱不了被战争这部机器所吞噬的下场。至于说看清了战争的本质 ,虽然文字中没有直接的表述 ,但从字里行间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蛛丝马迹。这位母亲之所以要为儿子而哭 ,除了有后代情长的因素外 ,主要还是因她看清了战争的本质 ,觉得儿子死得没有须要 ,死得不值。她的这一哭除了为儿子悲凉的命运所悲痛外 ,也是对这种不义之战的一种控诉。这一点两千多年前的孟子也有同感 ,即“春秋无义战”。春秋战国期间大多数的战争无非是为了权贵们的争权夺利 ,基础没有正义可言 ,为这样的战争去死只能是轻于鸿毛。


赵母之识

赵国的上将、封为马服君的赵奢的妻子 ,是赵括的母亲。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 ,赵孝成王命令赵括取代廉颇为上将。将要出征 ,赵括的母亲呈上书信向赵王诉说道:“赵括不行以被任命上将。”赵王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赵括的母亲说:“原先我侍奉赵括的父亲时 ,孩子的父亲其时身为上将。他用自己的奉禄供养的食客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他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国王和王室贵族赐赠的钱财丝绸 ,他全部都把它们分给军吏、士医生;从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 ,就不再过问家中私事。现在赵括一日作了上将 ,面向东接受军吏的参见 ,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赵王所赐赠的金钱丝绸 ,他回家后也全部收藏起来;况且每天寻找可买的合宜的田地衡宇 ,总想扩充自己的私有。国王您认为他像他的父亲吗?父亲、儿子的心思和用心实在是相差太大了。我希望国王不要派遣赵括为上将领兵出征了吧!”赵王说:“作为赵括的母亲 ,你还是放下这事不要管了吧 ,我的计划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说:“国王您最终还是要派遣他为将的话 ,如果有了不称上将职责的情况发生 ,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赵王说:“不会连累你的。”

赵括既已领兵出征 ,取代廉颇才三十多天 ,赵军果然大北 ,赵括战死而赵军倾覆。赵王因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 ,所以最终没有加罪于她。


陈母之智

陈婴这个人 ,是过去东阳县的令史 ,居住在县城中 ,为人一向诚信谨慎 ,被称作父老。东阳县的年轻人杀掉了县令 ,相聚得两万人 ,欲拥立陈婴为王。陈婴的母亲因此对陈婴说:“自从我作了你们家的媳妇以来 ,还未曾听说你的祖先中有过职位显赫的人。现在突然获得台甫声 ,不是什么好兆头。不如依附归属于他人 ,这样 ,事情乐成了 ,仍然得以封侯 ,事情失败了 ,也容易逃亡 ,因为你不是世上被指名道姓的人物。”陈婴于是不敢称王 ,对他的军官们说:“项姓世世代代为将门 ,在楚国享有盛名 ,如今想要办大事 ,将帅就非这种人不行。我们依靠名家望族 ,灭亡秦朝更是肯定的了!”他的部下听从了他的话 ,即让队伍归项梁统帅。

面对这样的诱惑 ,平素被人称之为父老的陈婴 ,也曾有过心动 ,但在这令人激动的时刻 ,陈婴的母亲则体现得十分清醒、淡定和从容 ,她没有被眼前的利益所惑或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 ,经过一番利弊权衡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后 ,力排众议 ,果断地帮陈婴做出了坚定而明智的决定 ,即反其道而行之 ,依附归属于他人。这样事成 ,则可封侯 ,事败 ,则易于亡。

陈母之所以能做出这样一个正确而又左右逢源 ,进退有据的决定 ,主要是基于对其子陈婴的实力、其家庭的影响以及对时局的研判和掌握而做出的。正如陈母所言 ,你家过去没有出过权贵 ,你陈婴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 ,有点威望和影响也只是仅限于东阳一个弹丸之地而已 ,只是时势使然 ,才使你突然暴得台甫 ,这是不祥之兆。仅凭此既不足喜 ,也不足以乐成 ,只有依附于他人、名人才有可能保身进阶 ,即进可以封侯 ,退可以保身保家。

令人惊奇的是 ,以后时局的生长几乎完全是凭据陈母的预计而进行的。不久 ,项梁率兵过江(项梁是楚国贵族之后 ,有勇有谋 ,在楚国有很好的声誉) ,陈婴便率领东阳义军投奔了项梁 ,并和项梁一起共立熊心为楚怀王 ,陈婴任上柱国 ,封五县 ,随后与项梁一起兴兵西进 ,直击秦军。

后来项羽兵败 ,又投靠刘邦 ,战后论功行赏被封堂邑侯 ,后来又做了楚元王的丞相。在汉高祖元勋列表中 ,堂邑侯封地仅600户 ,后来增加到1800户 ,王侯中排行第86名。而与陈婴同期的其他豪门望族或自诩为王者、强者的群雄们 ,如项梁、项羽和自封为王的像什么楚王、魏王、燕王和齐王们 ,或因实力不济 ,或因不识事务 ,或因造化弄人 ,而纷纷落败 ,或昙花一现 ,或折戟沉沙 ,或死于横死。


祝好朋友长征步向三春迈 ,伟业图从四化描!